中国农业有了“中国天眼”——我国首颗农业高分观测卫星的故事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蒋钊 字号:【

  2018年6月2日,由农业农村部作为牵头主用户的高分六号卫星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标志着蓝天下的中国农业有了专属的“中国天眼”。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说:“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已经快速地走来,要依靠数字技术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到新的动力。高分六号卫星补上了长期空白的‘天’的短板,为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的数字农业迈出了坚实一步。”

  几万公里外的遥感卫星拍照监测农作物长势,如今,帮农民防控减损,变得更加精准和便捷,这背后是农业走向现代化、智慧化的40多年历程中,留下的深深浅浅的脚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成立专门的农业遥感应用技术研究机构;1989年,农业遥感应用工作正式明确归口司局;1999年,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成立。

  事实上,监测农作物生长、估算农作物产量、监测病虫害、了解土壤墒情、掌握山水林田湖草资源等都需要遥感卫星收集的大数据。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监测却依赖国外同类卫星数据或其他行业的卫星数据,智慧农业、精准农业、数字农业的实现缺少一颗专属的“中国眼”。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遥感应用工作,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中办国办《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都提出,要加强农业遥感应用,构建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我国农业高分遥感卫星研发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发起攻关

  为“三农”定制卫星

  2014年8月20日,高分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遥感卫星进入了亚米级“高分时代”。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张建华接受采访时指出,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盲目追求突破空间分辨率,而是根据用户多元需求,分别搭配不同载荷,比如多光谱、微波等。

  根据用户需求设计高分系列研究卫星,为我国第一颗农业卫星的诞生提供了重要契机。

  2009年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实施方案获得批复后,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全力争取,被确定为高分六号卫星的牵头主用户,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负责开展用户需求和任务分析,提出应用具体建议。2015年7月,高分六号终于立项,这意味着此前将近6年的论证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相比其他领域,农业遥感监测更具复杂性和特殊性。”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所长周清波长期从事农业遥感研究工作,农业监测的时效性强、内容庞杂、数据要求高等特点,为农业遥感技术攻关增加了多重困难。农业遥感要面向生产提供宏观决策服务,实现业务化运行,一方面迫切要改变我国农业数据长期东拼西凑、缝缝补补的状态,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较强的应用性,高分六号卫星在农业领域如何应用成为关键环节。

  一次又一次的深入调研,反反复复的科学论证,最终才确定了高分六号卫星的需求报告。“高分六号的设计更契合农业,要突破仅仅3~5年的使用寿命短板,还要增加荧光、高光谱、超光谱等监测新手段,实现大幅宽成像以及增加星上实时处理方案。”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研究员刘佳介绍,但这其中最关键的一项要求就是增加红边波段。

  “增加红边波段,能有效提升对作物类型的识别能力。”刘佳解释,红边波段能反映不同作物的特有光谱特性,例如玉米、大豆、棉花、马铃薯属于同期生长的大宗作物,加入红边波段后区分不同作物的识别精度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也就为实现高精度、定量化和大范围的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资源环境要素监测提供了可靠的支撑手段。

  事实上,高分六号卫星已成为我国第一颗具备红边波段传感器的卫星,也是世界上第一颗具备红边波段的宽视场多光谱中高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