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绿竹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王元 字号:【

  在我家乡,随处可见绿竹的丰姿,挺拔、翠绿、密集、多姿,在阳光下蔚为壮观,微风过处,轻盈的枝叶随风摇曳,沙沙作响,仿佛弹奏着美妙的乐曲,悦耳动听,令人陶醉。竹子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明即是竹子文明,竹子代表着高洁。宋代文豪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古人非常讲究生活环境,竹有清韵,是君子之象。郁郁葱葱的竹子,让人或赏春光,或是游玩,或谈业务,无丝竹之扰,满眼青翠,充满诗意。竹子在我国俨然已成为一种崇拜图腾,更是代表着一种尚德的人文情怀。

  绿竹除了观赏、用作防风林外,还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食用、制作生活用品等多种功用。在现代科技条件下,竹子可制作成抑菌纸巾、布艺纸巾盒、竹纸团扇、茶台等高技术生活用品。竹笋还是一道风味独特的美食。吃竹笋主要是冬笋和春笋,冬笋稀少,味道甘甜;春笋丰富,味道鲜美。不论冬笋春笋食法大致相同,可与肉丝炒,也可用猪骨头熬汤,新鲜竹笋比笋干更加美味可口。所以绿竹在家乡人眼里就是一宝,人们都很喜爱它。

  正因为如此,20世纪70年代,广东饶平县当地作家王杏元以绿竹为背景,创作了反映乡土题材的长篇小说《绿竹风云》,曾风靡一时。绿竹也因此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我家门前就有一片绿竹,离我家不远的一条小河两岸都是成片成片的绿竹林。小时候,我常常在绿竹林里捉迷藏、玩打仗、捡竹叶、挖竹笋,绿竹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乐趣,增添了许多印记,丰富了我的童年生活。

  然而,绿竹的命运多舛,伴随着家乡沉浮变迁,演绎着绿竹风云。人民公社化时期,为了解决农用肥短缺问题,要拆除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客家土楼,用土楼的墙泥当作土杂肥供庄稼施用。结果使保存了几百年的土楼顷刻间灰飞烟灭,村里的几十户人家流离失所,过了好多年后才得以安置,土楼前后的一大片绿竹也因此消失,村里的居住环境受到很大破坏。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政策变化,除了粮食其他经济作物一律不让种。家里种了几十年的芒果树、龙眼树、石榴树等都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当年就少了几百块钱的收入,村前好不容易生长起来的一大片绿竹也不能幸免。

  让我一直引以为豪的是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巨大变化。村里的土路变为水泥路,路两旁装上了路灯并绿化;土楼变成了别墅;原来家家户户做饭用木材、煤炭,现在都用上了电和煤气;大多数的家庭都用上了冰箱、彩电、空调;男女老少都用上了手机;小汽车的普及率达到了百分之六十;村民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村里的居住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绿化率达到百分之八十,房前屋后都种上了龙眼、荔枝、杨桃等果树和一大片绿竹。

  村前的那条小河以前经常堵塞,下大雨时经常洪水泛滥,现在已被重新整治,河道已被挖深,两岸砌上了很高的石墙,装上了路灯,河水变得更清澈,两岸已种上了大片绿竹和其他防护林,到处郁郁葱葱。

  如今,家乡的绿竹更浓,更青翠,环境更宜人了。

  (作者单位:广东省农垦总局)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